構建近自然型園林,是一項復雜的生態建設系統工程,可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切入。
生態效益的優先性。城市園林,不僅包括植物、動物、微生物等生物資源,還包括土地、水分、陽光等非生物因素。這些成分共同組合成一個整體,那就是城市的園林生態系統。所以,城市園林的設計與建設,應該根據生態學原理,首先注重生態效益,強調以木本植物為主體,提倡利用原生植被和鄉土物種,并努力使本地的喬、灌、藤、草共生共存、相互依賴,為動物、微生物提供良好的食物來源和棲息環境,并構成高效、完整、和諧、互動的生態系統。構建這樣的城市園林生態系統,其整體的穩定性強、生態效益好,投入與維護成本也較低。
景觀效果的協調性。在城市建設中,城市園林不僅要能發揮生態效應,還應融合于城市的整體設計之中。從景觀生態學的觀點來看,城市園林屬于一種特殊的景觀,可依據面積大小把其斑塊分為大、中、小三類。塊狀園林在城市園林系統中,不僅具有多樣的生態功能,同時還具有提高城市景觀異質性的視覺效果。據景觀生態學研究表明,景觀異質性越強,景觀的類型越多,防止外來干擾的能力也就越強,生態系統因而也就更加穩定。因此,景觀異質性的維持和景觀效果的協調是園林規劃中不可忽視的課題。
方式手段的自然性。城市的園林建設,應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、地理環境,而不能是生搬硬套、盲從跟風,從而導致出現“千城一面”的現象。比如,我國很多北方城市偏愛種植常綠樹種、外來樹種,但如果從生態功能上考慮,在人們居住的房前屋后,種植落葉樹種、鄉土樹種則更有利于透光增溫、方便生活。另外,許多常綠樹種、外來樹種在改良土壤功能方面遠不及一些落葉樹種、鄉土樹種。
其實,落葉本身就是一種景致,標示著物候的變遷、季節的更替等自然規律。因此,要充分利用自然立地條件,配合不同城市的歷史、民族、經濟、文化等諸多因素,努力形成不同的城市園林品格和特色。園林規劃中要注重突出城市自身的個性和風格,具體實施中更要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觀,采取源于自然、貼近自然的方式,在此基礎上,再力求繼承傳統又有創新、古典風格與當代氣息并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