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作山水盆景的材料,雖然取材于自然山石及草木,但它并不是自然界山石草木的模仿和照搬。因為自然界的美多是分散的,不典型的,它不能滿足人們欣賞的需要。
人們在欣賞自然景色時,有時感到它缺了點什么,有時又感到它多了點什么。這一多一少就是自然形態的美中不足。在設計山水盆景時,就要運用“縮地千里”、“縮龍成寸”、“繁中求簡”、“有疏有密”、“對比烘托”等藝術手法,將自然界中的山水樹木進行高度地概括和升華,使之取于自然又高于自然。
在制作時也是如此,即使選到一塊自然形態較好的巖石,也不可能完全具備制作盆景所需要的形態、紋理和氣質。所以盆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,既要充分顯示巖石的自然美,又要依據立意對巖石進行加工,使其在不失自然美的前提下,創造出比自然美更集中、更典型、更具有普遍意義的美.這種美就是藝術美。
如果說自然界的山水為第一現實景觀,那么經過藝術加工,集自然美與藝術美于一體的山水盆景,就是第二現實景觀。它比第一現實景觀更理想、更完美、更富有生活情趣。
同前述山水盆景的這一道理一樣,植物盆景中的樹木,雖取材于自然界,但也不是照搬自然界中各種樹木的自然形態,而是經過概括、提煉和藝術加工,把若干樹木之美藝術地集中于一棵樹木身上,使這棵樹木具有更普遍、更典型的美。就拿樹根來說,許多盆景愛好者模仿自然界生長于懸崖峭壁之上的樹木,經過加工造型,有的懸根露爪,有的抱石而生,有的呈三足鼎立之勢,有的呈盤根錯節之狀,有的把根編織成一定的藝術形態,真是千姿百態,美不勝收。
制作植物盆景的樹木素材,有相當一部分是平淡無奇的或只具有一定的美。然而盆景藝術家根據樹木特點,因材施藝,因勢利導,經過巧妙加工,就能制成具有觀賞價值的作品。有的盆景藝術家,抓住樹木在狂風中枝葉向背風面彎曲飄蕩的姿態,加以概括、提煉,制作成風吹式樹木盆景。觀看這種樹木盆景,會給人以身臨其境和“無風勝有風”、“無聲勝有聲”的藝術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