梧桐是北方主要的城市園林綠化樹種之一,樹干挺拔,葉形美觀,遮蔭效果好。但是梧桐木虱危害較大,大大影響了其觀賞效果。園林工作人員經過長期觀察,逐步摸清了梧桐木虱發生和發展規律,并進行了有效防治,積累了一定的經驗,現介紹如下,供借鑒和參考。
一、危害特點及癥狀
梧桐木虱又稱梧桐裂頭木虱,屬同翅目木虱科。以若蟲、成蟲在梧桐葉片或幼枝嫩干上吸食樹液,尤以幼樹受害最大。若蟲分泌的白色棉絮狀蠟質物,將葉面氣孔堵塞,影響葉部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,使葉面呈現蒼白萎縮癥狀。分泌物中含有糖分,還常誘致霉菌寄生,危害嚴重時,樹葉早落,枝梢干枯,表皮粗糙脆弱,易受風折。
二、形態特征
雌成蟲黃綠色,體長4至5毫米,翅展約13毫米,復眼深赤褐色,觸角絲狀,黃色,最后兩節黑色。卵略呈紡錘形,一端稍尖,長約0.7毫米,初產時黃白色或黃褐色,孵化前變為淡紅褐色。末齡若蟲體略呈圓筒形,被較厚的白色蠟質物,全體灰白而微帶綠色,體長3.4至4.9毫米。
三、生活史及習性
在山東濰坊地區,此蟲一年發生2代,以卵越冬,翌年4月底5月初越冬卵開始孵化。若蟲期30余天。6月上、中旬開始羽化,下旬為羽化盛期。第二代若蟲在7月中旬孵化,于8月上、中旬羽化。8月下旬第二代卵開始孵化。此蟲發生期極不整齊,在同一時期可發現各種不同的蟲態。
該蟲成蟲、若蟲均有群集性,常十多頭至數十頭群集于嫩梢或枝葉上,而以嫩梢和葉背上為主。若蟲期蟲體都群居于蠟質絮狀物中,該蟲行動迅速,無跳躍能力。成蟲羽化后總是爬行,很少飛翔,如受侵擾,則以跳躍助飛翔。跳躍距離可達33厘米以上。飛翔力弱,很少飛過2米遠。成蟲羽化后,經10天左右的補充營養,才交配產卵。交配多在8時前及19時左右。交配后2至3天開始產卵。卵產于主枝陰面近主干處、葉背或葉柄著生處,但第一、二代成蟲產卵的位置有不同,第一代主要產在葉背上,第二代則產于枝條上。卵散產,每只雌蟲可產卵50粒左右,卵期10至12天。成蟲壽命約42天。
四、防治方法
1.在危害期噴清水沖掉絮狀物,可消滅許多若蟲和成蟲。
2.噴灑40%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,防治成、若蟲。
3.在若蟲初齡期或大發生期用1∶15倍的40%久效磷藥液進行樹干注射,防治效果十分有效。
水景資訊